[食品工廠]
建置小百科
以下是關於食品工廠建置的重要要點:
食品製造過程中接觸食品的容器、器具及設備不可使用鉛、鐵、銅等有毒化學材料。
食品製造設備應有系統排列,保持適當距離和足夠的操作空間。容器、器具等用具應有專門的清潔衛生存放場所。
食品工廠應提供足夠數量的工作服、工作帽/髮網、手套等供製造人員使用。
工廠內應設有足夠數量的洗手台和水龍頭供員工使用,最低數量要達到最高工作人數的10%。
非使用自來水的食品製造用水,應設置淨水或消毒設施。地下水源應與污染源保持15公尺以上距離。
食品工廠不得使用多氯聯苯或任何有毒熱媒。
工廠應設有洗手消毒室、原料處理場、加工調理場、包裝室、凍藏室、更衣室等專門設施。
食品工廠的建置需要符合嚴格的衛生和安全標準,以確保食品生產過程的安全性。
食品加工:食品的製造過程,包括製備、包裝和分銷。
食品製造:食品的生產,包括使用機械、設備和勞力。
食品包裝:準備和包裝食品以供分銷和銷售的過程。
食品安全:為確保食品安全和品質所採取的措施,包括衛生、測試和監管。
食品品質控制:監控和維持食品品質的過程,包括測試、檢驗和認證。
食品生產線:用於製造食品的裝配線,包括機械、設備和勞動力。
食品加工設備:食品加工中使用的機械和工具,例如攪拌機、切割機和包裝機。
食品工廠設計:食品工廠的設計和佈局,包括安全、效率和衛生方面的考量。
食品工廠運作:食品工廠的日常管理和運營,包括調度、庫存控制和品質控制。
食品工廠法規:管理食品工廠運作的政府法規和標準,包括食品安全、品質控制和環境影響。
食品工廠清潔:對食品工廠(包括設備、表面和儲存區域)進行清潔和消毒的過程。
食品工廠維護:對食品工廠的設備和機械進行定期維護和修理,以確保最佳性能和安全。
食品工廠培訓:針對食品工廠員工的培訓計劃,包括食品安全、品質控制和設備操作。
食品工廠管理:食品工廠的整體管理,包括策略規劃、預算和決策。
食品工廠自動化:食品工廠利用自動化技術來提高效率、降低勞動成本、增強產品品質。
食品加工方法包括:
低溫冷凍法:將食物處理後,急速冷凍於-18°C以下,然後包裝。
濕度控制:乾燥法、發酵法、醃漬法等方法,控制微生物和酵素的生長環境,以延長食物保存期限。
高溫殺菌法:採用高溫殺菌法進行殺菌,以防止微生物的生長。
乾燥法:將食物中的水促進,居民和活性素的生長。
發酵法:將食物經過發酵,改變其形態和保存性。
添加防腐劑:使用防腐劑來延長食物保存期限。
放射線處理:採用放射線來滅菌和滅菌。
在選購和儲存食品加工品時,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選擇信譽良好的商店。
依不同加工食品的特性,仔細保存。
適當地烹調。
食品加工可以追溯到史前時代,當時沿襲粗糙的加工方法,例如發酵、曬乾、以鹽作保存食物,以及沿著各種烹飪方法。 。
原料選擇:選擇適合的原料,例如肉類、蔬菜、穀物、水果等。
準備:將原料準備好,例如切割、切片、切塊等。
混合:將準備好的原料混合起來,例如肉類的混合、蔬菜的混合等。
加熱:將混合的原料加熱,以殺菌、殺死寄生蟲、改變食物的性質等目的。
冷凍:將加熱後的食物冷凍,以延長保質期。
包裝:將冷凍的食物包裝起來,以保護食物不會被污染或損壞。
檢查:對包裝好的食品進行檢查,以確保食品的安全性和品質。
食品製造過程遵守嚴格的規定和標準,以確保食品的安全性和品質。
食品製造業相關法規與指南:
食品生產工廠衛生管理人員設定辦法:
本法依據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十一條第二項規定修訂,規定食品生產工廠應設置專職衛生管理人員。
食品生產工廠設置衛生管理人員時,應檢具申報書及資料卡,送請直轄市、縣(市)衛生主管機關核備。
食品製造業- 食品- 業務專區:
提供了多項相關法規和指引,包括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準則(GHP)、食品安全控制系統(HACCP)、保存來源文件及追溯追蹤、食品工廠規定、衛生管理人員規定等。
食品製造業者指引:
提供了多個指引,包括麵製品食品業者良好衛生作業指引、紅麴製品之食品製造業者良好衛生作業指引、食用油脂製造業者符合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準則之指引等。
食品製造業法規小手冊:
提供多個法規小手冊,包括新北市衛生局的「112年度-食品政府製造業法規小手冊」和台北市衛生局的「食品製造業法規小手冊(112年1月出版)」。
這些資源提供了與食品製造業相關的法規和指南,幫助業界人士遵守相關法規和標準。
防潮包裝:採用防濕材料包裝,防水濕度變化對產品的影響,適合小型包裝,並應採用密封式,包括真空包裝。
脫氧包裝:防止產品發黴、氧化、色澤、風味變化和蟲害,脫氧劑抑制細菌生長,達到食品保鮮的目的。
真空包裝:特殊設計的微通道紋路,排除空氣,長期維持產品的新鮮度和品質,具有良好的保鮮抗菌防潮防氧化功能。
緩衝包裝:採用高強度緩衝材料,抗震、抗壓、進行填充,保護商品在輸送過程中可能造成的損壞。
選擇合適的包裝材料對於保護餅乾非常重要。
物理性汙染
物理性汙染是由物理因素所引起的食品汙染,常見的物理性汙染源包括異物、塑膠製品碎屑、玻璃與珠寶金屬碎片等。這些異物可能會引發物理性汙染兼生物性汙染,對人體和環境造成危害。
食品安全管理
台灣的食品安全管理模式以世界衛生組織的促進食品安全的指導原則,訂定出GMP制度(良好作業規範)與HACCP(危害分析重要管制點),並建立食品安全管制系統與餐飲業HACCP認證標章。食品安全相關單位包括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簡生「食藥署」),該單位自2010成立以來致力於監督與管控台灣的食品安全環境。
食品安全法規
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規定食品業者應實施自主管理,訂定食品安全監測計畫,確保食品衛生安全。食品業者應將其產品原材料、半成品或成品,自行或送交其他檢驗機關(構)、法人或團體檢驗。各級主管機關應設立通報系統,主動查驗、發布預警或採行必要管制措施,以維護食品安全.
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準則:
食品生產流程管理應符合以下規定:
原料、半成品和成品的狀態,並進行適當的標註和處理。
完成有效日期的訂定和記錄。
管道和儲存低溫食品時,應檢測和記錄溫度,並在攝氏十五度以下的地方進行理貨和裝卸。
食品業:
海關、倉庫食品或食品添加物的設施和場所應保持清潔,並設置防止病媒入侵的設施。
食品應分別加強保存、立即堆放,避免污染及污染。
食品的熱藏溫度應保持在攝氏六十度以上。
倉庫作業應遵循先進先出的原則,並定期檢查產品的標註或倉庫狀態。
ISO 22000食品安全管理系統:
是一套國際通用的食品安全管理系統和工具,涵蓋種植、加工、包裝、運輸、儲存、零售和食品服務等核心。
該系統包含ISO 9000的架構和原理,PDCA的循環模式提供產品和服務,提高全球食品供應鏈的安全和品質效率。
其他標準:
IFS(國際特色標準)適用於食品加工和包裝業的國際特定標準法令,能夠改善作業能力和產品品質。
FSSC(食品安全系統認證)是全球食品安全促進會(GFSI)認可的食品安全標準,涵蓋了ISO22000並針對特定產業前提方案的需求。
SQF(Safe Quality Food)是一套相當完整的食品安全品質管理體系,重視生產流程管理和產品品質。
食品業者執行一級品管應注意事項:
食品從業人員健康狀況、品質、教育訓練和衛生習慣等符合食品良好衛生規範標準。
衛生管理人員應執行良好的食品衛生規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及其他相關工作。
食品品質控制食品業者在生產、儲存、需求和生產過程中,實施一系列的運輸措施,以確保食品的安全性、品質和衛生。
食品生產線是一個自動化的系統,用於各種食品的大規模生產。
原料準備 - 清洗、切割、混合等。
加工——烹飪、烘焙、包裝等。
包裝 - 將產品放入容器或包裝。
檢查和品質控制-確保產品符合標準。
倉儲和運輸 - 將成品儲存和運輸到零售點。
高效率 - 自動化可以大幅提高生產速度和產量。
一致性 - 標準化的流程可確保每件產品的品質和口味一致。
衛生安全-嚴格的食品清潔和消毒程序可確保衛生。
節省成本 - 規模經濟可降低原料、人力和營運成本。
自動化設備-如管道輸送、包裝機、金屬等。
控制系統 - 監控和調整生產流程。
資訊系統 - 追蹤原料、庫存和生產數據。
清潔和消毒系統-保證衛生標準。